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只要您是女生,一定要檢驗CA-125。
您去婦產科開口要求,醫生都會幫您開檢驗單,不需自費,是算健保的。
血液檢驗--女人必看--男人幫忙傳
請妳每年做『CA-125血液檢驗(腫瘤指數,也稱為內膜異位指數)』 以下文章摘自華邦電子總公司電子郵件。
請女同事注意自己身體狀況並轉告親友。
男同事也請將此訊息轉告您的配偶及親友 。
我罹患原位腹腔腫瘤,直到最近 才被證實為「卵巢癌」。
這兩型腫瘤都可由CA-125血液檢驗診斷出來 也用相同的方法來醫治。
先以外科手術去除腫瘤再施以Taxol和Carboplatin化學治療 經歷了這種折磨,我要拯救與我有相同命運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我要發這封信的原因並且希望你們能將這封信轉送你們的親友 。
我明瞭每一個人必須對她(他)自己的健康負完全的責任。
我每年作身體檢查、乳房X光、子宮頸抹片 每月作乳房自我檢查,至少每半年看一次牙醫等。
去年,我甚至堅持作結腸鏡及骨質密度檢查 。
我於1993年作了子宮全部切除後,就一直認為我不用擔心會再罹患女性生殖器官的腫瘤。
我所不知道的是我沒有卵巢『它們在被摘除前是健康的』 但我卻得到「卵巢癌」,很奇怪是不是?
這就是有些事情醫生絕不會告訴我們的每55個女性就有一個會得到卵巢或原位腹腔腫瘤 。
『典型的症狀為腹部突然漲大以及便秘或腹瀉』我有了以上的症狀, 由於這些症狀似乎與腹部有關連,所以我去找胃腸科醫生,他作了些檢驗以判 斷是否有細菌感染。
結果是否定的,所以他診斷我是下消化道敏感症候, 如果不是因為我的肚子大得像懷孕4~5個月,我可能就相信了他的診斷,於是我要求再作更多的檢查,他們又幫我照了腹部X光,結果也查不出所以然 所以我再一次的被診斷為下消化道敏感症候 。
並且可依預訂行程去歐洲一個月 ,我幾乎無法穿得下任何一條褲子,因為釦子根本扣都扣不上,我知道事情大為不妙 。
因此堅持要醫院作更多檢查,他們很不情願的排了電腦斷層掃描(我想只是要讓我閉嘴)。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掃描顯示我的腹部有大量積水(不正常的現象) 不用說我的歐洲之行必須取銷,醫院從我腹部抽出五磅的積水。(不很舒服,但比起之前所受的就微不足道了)
檢驗顯示腹水中有癌細胞, 終於醫生作了CA-125血液檢驗,而我的病情才被正確的診斷出我有卵巢癌的。
典型症狀,但我從來沒有在每年的身體檢查及一發生症 狀時做這種簡便的CA-125血液檢驗, 這是一種經濟而且簡便的檢驗。拜託,拜託,拜託!!
務必告訴你們的女性親友,每年身體檢查一定要堅持作CA-125血液檢驗。
警告你們,醫生可能會跟你們說不用檢查這 一項,因為沒有必要。相信我,如果我早知道做這項檢查,就可及早發現,而不會拖到癌症第三期了。
堅持作CA-125血液檢驗;絕對不可不做正常的數值介於0與35之間 (我的是754och.很高)!
如果數值有點偏高,妳可以在三或六個月後再做一次並注意狀況 ,就像婦女有纖維瘤或男性有較高的PSA檢驗值也要定期追蹤。
有助於診斷攝護腺癌 每年做CA-125血液檢驗,目的是可提早發現癌症。
我希望你們不要覺得我的故事很無聊,希望可以讓你們因害怕而有所行動,妳認識55個女性友人嗎?
如果是,至少他們之中有一人會罹患這種侵略性強的癌症,或許這個人會是妳,我希望這種事不會發生在妳身上,請這星期去找醫生而且堅持做CA-125血液檢驗, 並且在妳有生之年每年做一次 。
請不要認為年輕人不會得此症,雖然卵巢癌的平均罹患年齡為56歲(知道嗎,我不多不少剛好56歲)也有22歲女性罹患此症的, 所以年齡不是絕對的因素。
謝謝您撥冗閱讀此信並祝您常保健康。
看完這篇文章,感觸良深。
因為我小嬸也因為卵巢癌過世。
原先只是肚子痛,一直找不到病因,等到診斷出來已是末期。
發病時才31歲,35歲過世,所以奉勸各位女性友人,真的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祝福大家永遠健康快樂! 男生要寄給女生喔!
(转载)
近日,聊城大学生物践行者实践队在冠县前社庄进行了一次有关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通过此次活动我得到许多感想,以下是我对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些认识。
鉴于青少年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使这些人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在将来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大任。我们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家庭教育和管理。
1、作为家长,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作到心中有数,脾气怎么样,爱好什么,有什么特长。
更重要的是通过走访班主任、代课老师,全面掌握各科的成绩。
在全 班、全校这个小样本中位次。
客观地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在遵规守纪方面的表现,和其最要好朋友的基本情况,在对比中权衡利弊,在探访中掌握全面, 找准症结点。
实事求是的确定目标,在孩子目标的设定上一定要作到小坡度,低起点,能实现,严要求。要以谈心的方式,取得孩子的认可。
2、 交流、谈心很必要。
交流是感情控制的有效方式,中学阶段孩子年龄小,戒备心不强,闲了没事让孩子多谈在学校里有趣的事情。
家长要多做听众,尽量少发表自己 的看法,孩子一般情况下会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因此家长当听众时一要有耐心去捕捉孩子的不足,对于错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请。
正反两方面讲道理,明是 非。
既当家长,又做朋友。
有时可搜集一些成功的事例,适时激励信心,多鼓励,这样两代人之间距离才能接近,鸿沟才能消除,才使孩子成为家庭教育的接受者而 不是抵触者。
3、 讲求方式是关键。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
孩子的思想与家长小时侯无以类比,在教育方式上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尤其再犯错之后,要给予充分的权利和时间。
著名青少年问题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一个调皮王都有一段被冤屈的故事。
”在辩解过程中,家长才能发现教育的切入点,才能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
在致人受 伤、或在外滋扰生事犯大错误之后,要实行“冷”处理,即家长不要责怪孩子,而是自己先处理,待凉一段时间后,再找孩子说问题。
而小错小过,则要“热”处 理,即事情一发生,当即处理,切勿过夜。
在教育手段上要多走访教师,因为老师遇到此类事情多,经验丰富,切忌在孩子当面责怪老师,袒护孩子,对孩子的问题 一定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 发挥特长是途径。
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孩子的爱好、特长本能上应有一种充分展示的欲望。
家长可确定先特长后合格的发展策略。
比如孩子爱画画,可 请名师指点,多给提供必须的工具和用书。
有各种比赛,鼓励让其参与,孩子发展特长的同时,慢慢地也会醒悟其它知识也不可缺少。
学起来就有了动力,既快又容 易。
切忌扼杀爱好,一味抓分数,整天不停唠叨上大学,以压、逼等形式强迫孩子学习不想学的知识,其结果往往势得其反。
要因势利导,让其和谐发展,主动发 展。
家庭教育方兴未艾,任重而道远,要把良好的愿望变成现实,必须立足于孩子实际,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在“导”字上做文章,在“引”字上下功夫,真抓实干,力争成为家教的行家里手,力争培养出时代的精英。
近日, 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践行者协会赴前社村进行了宣传活动并就教育孩子进行了宣讲,其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1、强制
以强制为特征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提出要求时态度生硬,不容反驳,有时甚至采用威胁的方式。
有的对孩子吹毛求疵,讽刺挖苦。
有的动则斥责,伸手就打。
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不但难以起到实际作用,而且使孩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受到严重损害。
2、放任
以放任为特征的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听其自然,这会使孩子养成散漫的习惯,缺乏自制,善恶不分,易受外界诱惑,不能很好地接受社会约束,有时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
有的家长不仅对孩子放任自流,而且对孩子持冷漠态度,这会使孩子的感情受到极大伤害。
3、不一致
以不一致为特征的家长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 家长之间教育意见不一致。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统一,或母管父护,或父严母慈,或父母管.祖父母护,有的家长甚至因为教育意见分歧而争吵、打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无法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无所适从.结果也就把家长的教育意见统统当作耳旁风,不予重视。
-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贯到底。有的家长提要求时,前紧后松,有要求无检查;有的家长对孩子同样的言行高兴时表扬,烦恼时训斥。这些做法容易使孩子养成惰性,且易使孩子学会看父母的脸色行事,给孩子人格的成长带来损害。
这些问题急待我们去解决。
上小學前該教和不必教的事(一)
父母也要「用功」
孩子快要上小學了,大部分的父母都在想:「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當然,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學是正規教育的第一站,在第一站出發的時候如果不順利,往後的學習生活難免問題多多,升學之路也就艱辛難走了。
因此,父母總會忍不住叮嚀孩子:「上了小學以後,要努力用功讀書喲!」
「嗯,我一定用功讀書,一定不讓你們失望。」
孩子可能會充滿信心,很肯定的的回答父母。 然而,真正能夠不讓父母失望的孩子卻不多,為什麼呢?
是孩子食言,不肯努力、不爭氣嗎?不要錯怪孩子,要怪就要怪家長自己。 是家長忘了「用功」。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有很多事要做,但做家長的並沒做好,或根本忘了做!
例如:遲到、忘了帶東西、畏縮、精神不能集中、考試考不好……等等問題,早在上小學之前,家長就要注意到,就要訓練好的呀。
本來,一般孩子在上小學之前,都上過幼稚園,都接受過幼兒學前教育。如果學前教育做得徹底而成功,孩子必然具備良好的生活習慣,必然在團體裡合群、受歡迎,而且有充分的表達能力和靈活的頭腦,足以適應新鮮的小學生活。
一切學習活動都應該會感興趣,成績也一定好才對呀。 問題就出在「學前教育」。 當然,好的幼稚園和熱心教育的家長,都會認真的執行學前教育。
不過,學前教育應該包括哪些項目,應該特別注重什麼呢?尤其直接影響學業成績的精神集中力和靈活的頭腦,要怎麼訓練呢?
我想很多家長一定急著想知道,甚至想來個臨時惡補吧。 日本有名的「智能教育學會」會長清水驍,針對上述家長的需要,寫了《上小學前該教和不必教的事》一書,讓家長對學前幼兒的心理和生理有個概念和認識,然後以實例告訴家長,如何有效的施行正確的學前教育。
他同時具體的列出九十件上小學前應該教的事和九十條不必教的事,讓家長逐條檢視。如果發現有未教的,趕快教還來得及,需要加強的就加強,手上有藍本,就不怕有什麼疏漏了。
今後幾期將陸續提供,許多此書所述有趣的親子遊戲方法,不但能增進親子之間的親密感情,同時也能夠在遊戲中學習,真正的「寓教於樂」。
上小學前該教和不必教的事(二)
日本有名的「智能教育學會」會長清水驍曾經透過實踐證明:
(以下文字轉載自他所著【上小學前該教和不必教的事】部分內容)
‧ 智能不是遺傳,而是後天的環境或教育所形成的;
‧ 智能會改變;
‧ 適當的刺激可以促進智能的發展。
我也再三強調,了解智能的發展情形,再施以適當的教育,才是科學的教育;並且透過實例,具體的說明了智能的結構。
另外,從我過去的著作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我對周全的保育、維護幼兒安全及健康等的重視。我也常提到,母親過分熱心教育,嚴格規定孩子的作息,對提升智能並沒有幫助。
同時,父母也不要因為子女數目減少,而對孩子有求必應或保護過度。
可是,過去我很少直接提到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習慣,以及自主性、社會性等心理健康方面的課題,我認為這些方面只要過得去就行了。
然而,隨著生活環境的大幅改變,我的想法也和以往不大相同,因此本書將針對孩子身心兩方面作深入的探討健康可分為身體、心理和智能三方面,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許多父母只在乎孩子的智能是否健康,不停的給孩子智能方面的刺激,完全忽略了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以我的經驗來說,當孩子身心健康的時候給予智能的刺激,效果會分外顯著。
想想看,住在高樓大廈,從來沒有到過森林或海邊的孩子,他的身體會健康嗎?當母親認為養育子女是負擔,經常滿懷不安,孩子的心理會健康嗎?
如果父母成天憂慮煩惱,這種無形的壓力會直接影響到孩子。
當孩子沒有健康的身心做後盾,就算給他智能上的刺激,也是白費功夫。
這些觀念以前我很少提到,因為覺得不用說大家也知道,但事實似乎和我想像的頗有出入。
本書的內容是以孩子就讀小學之前,必須教和可以不必教的事為重心,希望家長以輕鬆的心情來閱讀。
上小學前 該教和不必教的事(三)
--九十件上小學前必須教的事
運動能力
1.跑步時會閃開障礙物。
2.雙腳併攏站在墊子上跳躍。
3.單腳站立一段時間。
4.攀爬鐵桿。
5.配合音樂做體操。
6.做簡單的跳箱運動。
7.會玩躲避球和閃躲車輛。
8.跑著跳到家長背上。
9.走低矮的平衡木。
10.一個人跳繩或連續踢球。
生活習慣
1.靈巧的用筷子吃飯,不會灑得到處都是。
2.定時吃飯,不偏食。
3.少吃零食,不吃宵夜。
4.自己睡覺,上床後立刻入睡,睡眠時間為十二小時左右。
5.天熱時戴帽子,下雨或陰天會撐雨傘或穿雨衣、雨鞋。
6.大小便能控制自如,不硬憋。大便時間固定。
7.保持馬桶清潔,進入廁所之前會敲門,使用時會關門。
8.養成常洗手、以衛生紙揩鼻涕的習慣。會自己洗澡,經常梳頭,保持清潔,不弄髒身體,不在雨中玩水。
9.玩水時避免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游完泳後記得洗眼睛。
10.不在馬路上嬉戲,不會任意穿越馬路,過平交道時會小心注意。
自立和合群
1.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形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自己做。
2.自己可以完成的事如有大人要幫忙,會告訴對方自己可以做。
3.能夠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住址、家裡的電話號碼以及家長姓名,同時看得懂自己的名字。
4.有基本的是非觀念。
5.熱心參與想玩的遊戲或想做的工作,有始有終。
6.不受他人引誘而玩危險的遊戲。
7.對自己有自信。
8.逐漸能了解家人的想法。
9.明白父親節、母親節和自己生日的意義,懂得感謝父母。
10.大人說話時不任意插嘴。
動植物和大自然
1.持續觀察蝴蝶的成長過程。
2.飼養昆蟲。
3.製造機會,讓孩子參觀農作物的採收或加工過程。
4.利用花草的遊戲,了解植物的特徵。
5.了解四季的特徵。
6.教孩子做各種實驗,享受實驗的樂趣。例如水會因溫度變化產生熱水和冰塊;在冰塊上放一條線,沿著線灑鹽,冰塊會和線連在一起;在水中加鹽,雞蛋會浮起來。
7.解釋山谷中產生回音的原因,或閃電比雷聲快等常識,引發孩子對大自然的聲音和光線的興趣。也可以藉著玩傳聲筒遊戲,讓孩子知道聲音如何傳送。
8.誘導孩子對開瓶器、鐵鎚、指甲刀、鉗子、削鉛筆機和開罐器等的使用方法感到好奇。
9.培養孩子對顯微鏡、磁鐵的興趣。
10.告訴孩子家中電器的種類及用途。
數字和形狀
1.將象棋或跳棋排好,教孩子一個一個數。
2.將四個橘子平均分給兩個人。
3.將撲克牌依不同花色分成四堆,每堆十三張。讓孩子從一數到十。
4.用彈珠教孩子簡單的算術。
5.將圍棋以「白黑黑白黑黑白黑黑」的次序排列後,教孩子照這個規則繼續放。
6.學習看懂時鐘、身高計、磅秤及體溫計。
7.將正方形、長方形及圓形厚紙板剪成三塊,讓孩子重組。
8.了解比較複雜的圖形之間的異同。
9.讓孩子指出幾樓第幾扇窗子,藉此讓孩子學習簡單的座標概念。
10.學習辨識前後、上下、左右等位置,並在生活中活用。例如父母可依照上述各位置發出指令,讓孩子跟著移動身體。
語言和文字
1.訓練孩子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傳達事情。
2.看圖說故事。父母可以起個頭,讓孩子繼續往下接。
3.將在外面或在幼稚園裡發生的事告訴父母。
4.學習融入大家的話題,避免說出不相干的話。
5.和老師或朋友交談時懂得如何應對。在幼稚園聽見廣播時,會採取適當的行動。
6.學習使用擬聲及擬態字,如風呼呼的吹。
7.數東西時,會用適當的量詞,如一頭牛,兩匹馬。
8.了解電視或廣播中兒童節目裡的對話。
9.能夠讀出自己、家人、朋友,以及經常上下車的站牌名稱。
10.能夠慢慢的寫出自己的名字,對寫字及線條畫感興趣。
概念訓練
1.知道在適當的時候表現應有的禮貌。如收下別人的東西時會說謝謝。
2.比較兩樣東西的異同。例如貓和狗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
3.背誦簡單的句子,如小鳥飛得高,馬兒會吃草。
4.能夠說出遠、輕、大、長、胖、亮、辣等字的相反詞。
5.利用紙杯、報紙、蛋殼、鐵絲等工具做創意勞作。
6.將多樣物品按種類分類,如花草、蔬菜、水果。
7.利用標有注音符號的紙牌遊戲,訓練孩子認識注音符號。
8.和孩子玩接龍、舉例同類物品。如哪些東西可以吃?
9.利用「像…一樣會…」的句型造句。如我像哥哥一樣會唱歌。
10.嘗試找出圖畫中不合常理的事物或現象,並說明理由。
手的靈活度
1.用鉛筆畫出梯形、菱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
2.邊唱歌邊畫圖。
3.用剪刀剪出直線或曲線。學習使用膠帶、打洞器、釘書機、迴紋針和尺。
4.學習用尺裁紙。
5.學習摺小船、飛機等簡單的東西。
6.學習組合比較複雜的玩具,如火車鐵軌。
7.用雙手當笛子、水槍。
8.用線在打洞的厚紙板上刺繡。學習繫鞋帶。
9.學習打單結、蝴蝶結,擰乾毛巾。
10.以拇指和食指彈彈珠。以食指移動象棋,不發出聲音。
繪畫和音樂
1.參加朋友的獨唱、合唱或演奏會。多聽旋律優美的音樂,且耐心的聽完整首曲子。
2.學習辨識各種樂器的聲音。
3.能夠在大家面前獨唱,合唱時不搶拍。唱歌時會注意發聲的方式、聲音的高低和歌曲的旋律。
4.多欣賞適合兒童觀看的影片。
5.透過山、河、海、湖泊、自然公園等風景,享受四季變化之美。
6.利用蠟筆畫出周遭人物的長相及特色,並讓被畫的人欣賞。
7.利用蠟筆畫出游泳、滑雪等生活經驗。
8.利用紙箱等廢棄物製作立體物品。
9.在公園遊戲區的沙堆堆山、挖路、做鐵道,享受玩沙的樂趣。
10.用身體表達自己的感覺,或表演簡單的戲劇。
〈注意事項〉
以上這些項目,只要在上小學之前教會孩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嚴格的要求孩子,讓他一項一項按部就班的學習。在教孩子的時候,也必須考慮孩子的年齡,或和他一起學習,用舉例說明、參觀或實地觀察等方式,引起孩子的興趣。
父母應該謹慎小心,別在孩子的啟蒙階段弄壞他的學習胃口,尤其是在教寫字和算術的時候,更要特別留心。 如果在開學之前,還有不會的東西,也無需慌張,放鬆心情,在未來的一年教會孩子就行了。尤其是提早入學的孩子,更應該避免操之過急。
此外,與其由父母要求孩子學習,倒不如由孩子看見其他小朋友在做,而主動提出會更有效。當學習效果不錯時,別忘了讚美孩子。還有,自主性及手的靈活度對孩子的智能發展幫助很大,請多讓孩子練習。
(以上文章摘自「上小學前該教和不必教的事」,日本智能教育學會會長清水驍/著,台灣英文雜誌社/出版)